Yearly Archives

16 Articles

强制启用 Firefox 的硬件加速功能

Firefox 在硬件加速这点上始终落后于 Chrome ,换个说法就是 Mozilla 相对“保守”注重稳定。目前 Firefox 22 已经基本支持了硬件加速功能,包括对于 WebGL 的硬件加速和页面 2D 渲染的加速,与 Chrome 类似,但是其启用条件相对苛刻,只在经过严格测试的软硬件平台上才会启用。尤其是在 Linux 上, Firefox 内置了一份白名单,只有使用私有驱动的 nVidia 显卡时才会启用。不过现在 Linux 最新的开源 AMD 和 Intel 显卡驱动都足够稳定,经许多人测试可以正常启用硬件加速。

Read More

如何启用 Intel 7系列芯片组的深度休眠/快速启动功能

近两年的新 Thinkpad (包括部分 Ideapad )用户也许会注意到,在联想的宣传中有时会看到“30天休眠”、“智能混合休眠”、“快速启动”之类的宣传语,在联想的电源管理软件中也可以看到“启用30天睡眠”这样的设置。不过不少人都不知道这个功能到底是什么意思,开启那项设置似乎也没有任何变化。

其实,联想所说的“30天睡眠”是 Intel 7系列芯片组新引进的功能—— Rapid Start Technology ,缩写 RST ,在Q、H、Z系列芯片组上可以见到。 Intel 有另一项更加广为人知的技术缩写同为 RST ,即 Rapid Storage Technology ,与 SSD 、 RAID 有关。这个 Rapid Start Technology 也与 SSD 有些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 SSD 上开辟一块空间用作休眠,在系统睡眠达到指定时间后,芯片组将自动把内存写入这块区域,并把内存断电,从低耗电睡眠转换为零耗电(不过仍然有自放电效应,一般来说可以支撑一个月)的休眠。“唤醒”时芯片组会自动把那块区域从 SSD 读入内存,再从睡眠状态恢复。

Read More

iOS 7:请不要只为她冠上“扁平化”之名

今天凌晨,笔者忍受着缓慢不堪的校园网,看完了 WWDC 2013 的直播。第一次观看直播,并且在此之前没有关注过相关的预测和消息,使笔者得以较少地受到外界评论先入为主的影响,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早上醒来翻看新闻,果然如预想的一样,铺天盖地的 WWDC 相关新闻几乎都以“ iOS 7 扁平化新设计”为主题,伴随而来的是漫天的苹果、谷歌、微软三大粉丝团的互掐,以及一些“苹果死忠”的愤怒,间或还冒出一些得意洋洋的“米粉”和“煤油”。然而,iOS 7 全新的设计是否可以用“扁平化”来概括?更进一步地,iOS 7 是否仅仅只带来了被“拍扁”的设计?让我们先把成见放下,把被各种评论和宣传塞满的脑袋放空,一起来看看“扁平化”是什么,“新” iOS 究竟新在哪儿。

Read More

设置区块大小,发挥RAID上LVM及EXT的最佳性能

之前曾今负责维护了学校的 IBM x3500 M2 塔式服务器,那是我第一次全权管理一台专业服务器,并且接触了磁盘阵列的管理,才发现 RAID 这东西远比我之前自己 DIY 组装机时所接触到的复杂许多,专业磁盘阵列卡果然不一般。当时我自底向上重新做了整个系统( Linux )的文件存储,包括 RAID 的配置,建立 LVM 以及 ext4 ,颇有些收获,尤其是意识到应该适当设置各层的“区块”的大小,互相匹配(“对齐”)以达到最佳性能,所以今天写下这么一篇笔记性质的东西来整理、分享。由于我不是专业运维,完全是自己查资料、瞎折腾,所以并不一定完全准确,希望读者能够不吝指正。

Read More

Thinkpad T430s运行Linux

我的旧电脑——惠普 Compaq Presario CQ35-105TX 在经历了四年多的风风雨雨后,终于寿终正寝了。上个月底,经过长时间的考虑,我最终放弃了 Macbook Pro ,入了一台仰慕已久的 Thinkpad ,型号是 T430s 2352A32 。 T430s 是 T430 的薄款,但又不是 T430u 超级本或 T430i 低配版,配置上与 T430 完全相同,但轻薄了许多,电池续航有一点削弱(不过它的4芯电池具有快速充电功能,半小时充80%电量,还是不错的)。 Thinkpad 是很有特点的笔记本,不同于惠普、神舟之类普通的消费本,有很多特有的硬件和功能,就算运行 Windows 也需要费一番功夫装上一大堆驱动。幸运的是,在 Thinkpad 上运行 Linux 的人还是挺多的,有许多热心人为内核驱动以及各种文档做贡献,比如 ThinkWikiArchWiki ,上面有非常丰富的资料。不过,这款 T430s 比较新,相关资料比较少,因此有必要在这里记下我的一些心得、经验。

Read More

E17 一周体验记

Enlightenment 17(准确的版本号其实是0.17.0)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东西”,说它是桌面环境,它比 GNOME 、 KDE 之类的 DE 要轻得多,甚至比 XFCE 和 LXDE 都要轻;说它是窗口管理器,它又有自己的一套 toolkit —— EFL ,包括了从底层图形库到窗口组件库乃至 dbus 库等全套桌面开发设施,而且还具有跨平台、轻量高效的特点(有一个基于它的智能手机项目 OpenMoko)。按照官方的说法, E17 是一个 Window Manager 和 Desktop Shell ,也能算是一个小型的 Desktop Environment 。 E17 的开发过程极其漫长,从上世纪 90 年代 E16 正式版推出后, E17 经过了十几年的开发,才从 alpha 到 beta 到今天的正式版,此间甚至有 0.16.999 这样的版本号。十年磨一剑,其精雕细琢的程度让 GNOME3 汗颜(想想 GNOME Shell 3.0 吧,我实在无法接受那是一个“正式版”)。

为什么会想到要尝试 E17 呢?虽然我曾今是一个爱折腾的人,但近来已然感受到无意义的折腾是浪费时间,所以投身 E17 是有着一些更为实际的原因的—— GNOME3 sucks and I don’t like KDE!我的旧电脑是很早以前的奔腾双核,跑 GNOME3 感觉颇为吃力,各种特效都有些卡顿,开机时间极长,而且 GNOME Shell 本身太难用,不得不装一堆插件,这一方面加剧了卡顿的情况(这些插件都是 JS + CSS 的),另一方面又带来了严重的不稳定性——尤其令我无法忍受的是每次 GNOME 升级都要 break 掉一堆插件……因而,趁着换电脑的时机,我想尝试一把这个被一些人吹上天的、极具个性的 E17 。然而经过一周的体验,我最终还是将它卸载,换成了 Cinnamon ( GNOME3 的 Linux Mint fork )。今天就让我讲讲这一周以来的感受以及放弃 E17 的原因。(由于卸载时过于仓促,没有留下截图, E17 的默认外观可以参看 TualatriX 的这篇文章及 E17 的官网风格。)

Read More